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中国高校实践
2021-11-03 12:48

产业精准扶贫是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措施。通过中国政府极为有效的动员机制,中国教育部成立8个高校“扶贫联盟”,179所高校发挥各成员高校的学科优势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建立了“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教育扶贫联盟”“农林扶贫联盟”“旅游扶贫联盟”“健康扶贫联盟”“消费扶贫联盟”“非遗(文创)扶贫联盟”“资源环境扶贫联盟”,各扶贫联盟均从不同领域开展产业精准扶贫的理论研究、指导培训、资源调动与合作等,展现中国高校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生动画卷。

中国高校参与产业精准扶贫,一是注重对贫困农村产业基础的科学调研,综合研判产业与市场发展趋势,帮助规划和部署产业扶贫项目,助力催生或扶持地方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着力构建贫困治理与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帮扶机制。二是注重在贫困地区引导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金融资源、政策资源、建设资源等资源要素精准投入产业经营,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渠道,促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优质农产品价值得到体现。三是着力把贫困地区生态自然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村落社会组织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规划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牧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形成“高校技术支撑+地方产业运营+合作组织保障”的产业发展路径。

中国高校参与产业精准扶贫,根据“主导产业到村、产业精准到户、利益联结到人”的产业扶贫思路,在中国深度贫困地区和深度贫困农村开展咖啡、茶、蔬菜、菌类、药材、养殖、农产加工等产业帮扶实践,一是不断探索高校在产业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的“新路子”,取得从“顶层设计”直至“到村到户”“跟踪评估”的显著成效。二是形成高校团队专家+农户、高校科研项目+企业合作社、高校创新平台+产业的高校产业扶贫模式,这一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持续推广。三是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更加突出。产业化经营的资源要素集中有序调动,全产业链的整体性得到加强,生态自然资源的地方性、生态产业发育的内部性等都使以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为主线的农业可持续集约化生产局面正在形成。

高校产业精准扶贫有美丽嬗变中传统产业转型帮扶,电商扶贫改变了农产品传统销售模式,产品快速运转,利益留在农村。有点绿成金的茶、咖啡产业帮扶,大山里的金叶(茶)、金豆(咖啡)在高校“品牌农业”助推下破土而出,一个个民族村寨、民族家庭与世界联通。

有飞出大山的“金凤凰”养殖帮扶,技术咨询提升标准、专家指导产业升级、品牌打造突出特色,把鸡的养殖文化和饮食文化不断推向产业链高端。有“金花阿鹏”笑了的生态乳业帮扶,一个产业撑起了苍山洱海一片美丽富饶的村寨,“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中国高校精准产业扶贫启示:一是要根据从精准扶贫转移到乡村振兴的战略转移新形势,制定高校产业持续帮扶的未来方向。二是要助力打造特色农业全产业链,以产业集聚、产业融合、产业结构调整、生态产业规划带动产业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三是要助力构建现代农业品牌示范园,在产品价值提升上从“消费端”回溯到“生产端”;在企业价值提升上,用“商业品牌培育”和“公益品牌培育”为企业打造品牌赋能;在产业价值提升上,助力引进全资源要素,实现产业转型、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增收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四是要助力推动人才进入乡村,“让爸爸回家”“让专业教师下乡”“让大学生志愿者进村”,以“项目+个人”“公司+农户”,使乡村人才成为产业振兴的“领头雁”。五是要助力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通过社区团购、直播带货、食材定制等帮助打开市场,提高产业链源头效益。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